贾樟柯,生于1970年的导演,代表作品有《山河故人》、《一九四二》、《阿城的故事》等。他的电影常常描绘贫困、孤独、抗争等题材,以及探讨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关于贾樟柯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许多人都对他有很多争议。
本文将结合资深心理学专家对贾樟柯进行分析,考察他是否符合INFP类型的特点。
什么是INFP
INFP是指评估者视角下,主导倾向是内向(A),感觉(S),情感(F),和知觉(P)的人格类型。在MBTI测试中,INFP被视为极具创造力、深度和同情心的人,并经常成为艺术家、作家、教育者、治疗师和禅修者等。
INFP具有以下特质:
1. 内向:INFP总是注重内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通常富有创造性和思想深度,倾向于独立思考,少与人交流。
2. 感觉:INFP重视感性和个体经验。他们倾向于区分日常生活和实际事件中的细节。
3. 情感:INFP是非常感性和同情的人,常常通过他们的情感反应来判断一个人或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4. 知觉:INFP喜欢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接纳新的信息、新的经验和新的观点。
贾樟柯的个性特点
在权威心理学家的认可之下,我们对贾樟柯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1. 深度感性
贾樟柯始终坚守一种“感觉”电影语言,即奉行以整体感性呈现细节的特色风格。他运用这种通感把平平的生命故事提升至诗意的层面,营造出唯美优雅、深厚内敛的氛围。贾樟柯生动地刻画了公民对人性、生命、时代变迁的感性反映,展现出内心的深度想象力,也显著表现了INFP的细腻情感。
2. 强烈的个人价值观和追求自我感性的倾向
贾樟柯的作品总是伴随着强烈的个人价值观和对于生命和自我身份感的探寻。他关注生活中最小、平凡又真实的事物,从中发现美这种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能力和意义,体现了INFP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3. 强烈的创造力和新奇感知的追求
贾樟柯一直在探寻新的拍摄手法和对经典电影领域的跨越式进化,产生出新的审美价值和过程语言,带给观众极具新奇感的感官驾临。他不仅在作品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感受,而且在生活中也具有及其过人的创造性和多样性,体现了INFP的知觉特点。
贾樟柯是INFP吗?
从以上分析来看,贾樟柯的性格特点与INFP的特质相比较符合,他的重心放在了情感描绘、内在挖掘以及强烈的创造力上。他不断探索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点,追求自己的价值,寻求生活的意义。同时,他思考着自己、思考着电影和文学的界限,思考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贾樟柯这位导演是INFP类型的典型代表。 INFP在电影行业中非常具体代表性,特别是那些具有创造性的部分。
参考资料:
1. 屈冬玲. 女性职场的突围[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黄欣,刘述元,陈晓红.本港学校国际文凭(IB)教育中的MBTI理论及应用[J].涵盖教育(上海),2017(0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