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P人格被普遍认为是充满内向和情感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性格类型在心理学和人格测量中相对较为罕见,不到总人口的5%。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INFP人格的刻板印象,例如他们太过敏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喜欢自以为是等等。然而,这样的观点并不准确,更多的是误解和偏见。
在社交媒体上,INFP人格被描述为“情感软绵绵”的典型代表。人们经常将INFP人格和感性、脆弱、无能为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不适合应对现实生活的压力,更不适合从事要求理智思考和追求成就、功利等目标的行业。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INFP人格类型的人们通常是具有强烈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的人,他们热衷于深入思考和探究抽象的、复杂的问题,更擅长在创造性、文艺和人文领域发挥自己的天赋。单就这一方面来讲,INFP人格并不是什么“软绵绵”的存在,而是相当有料的。
批判社交网站上的“情感软绵绵”标签,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时,习惯用一种直白、幸灾乐祸、不加思考、缺乏同理心的语言方式。这样的言论往往引来一些喜欢卖弄过于直接但低端煽情手法的媒体以及打着“实事求是”、“精准扶贫”等旗号却更多关注个人私利的ZZ人物或公众人物来推波助澜,充斥着各类恶意造谣、人身攻击等不良信息。
相比之下,INFP人格倾向于用更加柔和、文学化而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擅长揣摩别人的内心动机和情感状态,并试图通过沟通、理解、共情来寻求共同点。用“情感软绵绵”的形容限制和污化了INFP人格的优点,使其在社交媒体上不被大众所重视。
INFP人格的确有自己的缺点,例如过于感性而忽略事实、思考问题时偏离现实、对批评较为敏感等。但这些也有可能是人们从未怀疑过的通病。因此,我们不应该用特定的标签来粗暴地定义和评价一个人。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不要盲目地接受别人对INFP人格类型的偏见和束缚。尊重和理解每个人的个性最为重要,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是INFP人格,那么帮TA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质,发掘自己的潜力,将是最好的帮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