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人格心理学领域的性格评估工具。在MBTI中,INFP是一种极少见的人格类型,其以内向、感性、情感化、灵性化、创造力强等个性特征而著称;而虚无主则是一种生命观和价值观,源起于法国,认为生命本没有意义,个体存在也同样没有价值。本文将从INFP和虚无主的本质出发,探究它们的相关性,并分析它们不同之处。
一、INFP
1. INFP的个性特征
INFP是指内向、直觉、情感、感知这四个维度所展现的特质倾向,常被描述为“理想化、浪漫、忠于价值观”,他们擅长思考独特而深刻的问题,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在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往往表现出色。他们受到正义、慈善和道德规范的启发,通常会带着一种积极的、理想化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2. 有名的INFP
很多有名的人都被认为是INFP,比如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美国诗人华特·惠特曼、五月天乐队主唱阿信等等,他们表现出生动、独特和高度理解他人的能力。
3. INFP的优点
INFP的优点在于具备强大的情感智力和创造性资源,他们往往散发出诗意般的个性魅力,具有超乎常人的洞见力和洞察能力。此外,他们还会因为自身的敏感而对生命和自然感到深刻的敬畏之情,并关注社会进步和改变。
4. INFP的缺点
由于INFP倾向于情感化、理想化,他们很容易给浪漫幻想“牵线”,长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导致社交、行为、情感上的一些障碍。他们的行事风格往往目光短浅,缺乏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虚无主
1. 虚无主本质
虚无主指代的是一种以否定生命自身价值为核心概念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认为个体存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生命包括合理和无意义的原始元素,无论你在人世里获得过什么,去了不会有那个“你”存在的地方就全是虚无。虚无主主张追求永恒而超越自己、超越世俗的价值,并由此产生出一种极度独立和孤独的境界。
2. 虚无主的来源
虚无主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所有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最终结局必然是死亡。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论成功或失败,最后都会走向同一终点——虚无。后来,这种观点在现代文学和电影中得到了显著体现。
3.虚无主的相关性
虚无主的核心概念并不与MBTI的人格类型的分类直接相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虚无主凸显了对于无限复杂的论题的思考和分析,也需既开放又批判的心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INFP通常更容易理解虚无主的立场——这样的理解常常来自于INFP对于艺术、哲学和人性的敏锐感知。
INFP和虚无主从本质上区别很大,但也有一定量的共性——他们共同关注生命、自我、价值和理想,在文化、哲学等领域中通常表现出色。总而言之,这两种概念都能反映出人类思考人生、人性和社会的方式和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