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P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简称 明尼苏达测验)所定义的16种性格类型之一。作为一类“理想家”,INFP对人情世故、社交活动不太感兴趣,更倾向于内省、创造、自我实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INFP会选择以一种“加强版”的自我保护策略来“伪装”自己,这种行为显得与INFP的本质性格矛盾。
下面就探究一下INFP的伪装个性,并解释其中的心理机制和代价。
心理机制
INFP的伪装个性大约可以用以下三个词汇来概括:自我否认(Self-Denial)、自卑(Inferiority)、异化(Alienation)。
自我否认:指INFP在某些情境下,为了取悦他人或逃避冲突,主动放弃自己的想法、喜好、价值观等,甚至以自己的需求为代价让步。因此,当INFP在一个不同于自己真实感受的环境中时,他们会表现出比平常更为温顺、受制于人。这时,INFP常会感到焦虑和内疚,因为伪装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抵触了他们本来想要做的事情,也背离了自身的价值取向。
自卑:在INFP需要“装出”强硬、自信或是领导者形象之时,他们就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当中。在这种情况下,INFP感到自己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能力,或者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否定或威胁。为了摆脱这种负面情绪,INFP会选择穿上一层“外壳”,在某些情境中放大自己积极的表现,以保护自己免受外部打击或评价。这时,INFP可能表现得比平常自信、有分寸,但同时也失去了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也很容易让别人看出他们的伪装。
异化:INFP如果面临着某些自我认同的危机,比如说工作遇到难关或当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周围环境大相径庭时,他们就有可能启动疏离式的适应策略——将自己看作是一个与社会分离的、特殊的个体。在这种感受当中,INFP往往会尝试保持有距离的、观察性的立场来应对压力。然而,这样的策略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内心的孤独感和真实感的缺失,从而加重INFP原本就脆弱的自我认同问题。
伪装自己的代价
INFP之所以会伪装自己,是因为他们要与外界建立联系和关系,同时尽量不损害自己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完整性。但尽管如此,INFP的伪装依然会给他们带来不少代价。
首先,INFP在伪装的时候,常常会失去自我。一旦INFP迎合外界的期望去做某些事情,他们就难以区分自己到底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件事。在长期压抑自己真实感受的情况下,INFP的心理健康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支撑。
其次,INFP的伪装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在表面与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相异的情况下,INFP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使自己保持定位。这样的负担,无疑对INFP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再次,INFP的伪装可能损害他们的人际关系。虽然INFP常常会带来令人愉悦的人格特质,但当他们过于强调自己的跟他人不同的特点时,就有可能增加与他人的隔阂感。如果INFP找不到一种既可以求同又可以保持自我的方式,他们就很难在人际关系中获得长期的支持和认可。
身为INFP的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呢?或许,要从根本上解决INFP的伪装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他们摆脱自我否定、自卑、异化的限制,建立一个既能与外界沟通又能保持真实的体验区域。
ß
只是——如何实现呢?这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