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电影领域备受瞩目的导演,毕赣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备受赞誉,其个性化的异质风格更是为人称道。根据MBTI人格测试结果显示,毕赣是一个INFP类型的人。那么,毕赣的INFP人格类型具有哪些独特的特质呢?
INFP(直觉-情感-判断-感知)人格类型普遍具有创造力和理想主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强烈的理想主义与个人价值观的奉行为他们积极地追求个人情感深度的需要提供了动力。相对于其他的类型,INFP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关注他们珍视的人、事、物。毕赣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在电影制片中,毕赣通常会追求心灵和精神的背景,而不是热爱的那个故事本身、人物身份或旁白信息。他的作品通常流露出深沉、自然而然的情感,如《大象席地而坐》中对动物残忍事件的表达,对于毕赣来说,他更在意人物个中心灵的共鸣以及影片背后的深层含义。
与此同时,INFP还表现出直觉和决策的缺乏, 具有探索美学意义和担任领导者的大胆性质,一旦认定,他们就会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实践自己所信仰的事物。这一特质在毕赣身上十分显著。多年来,毕赣致力于提高和拓展中国电影大众的审美标准,寻找中国电影的原创性,在尽力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达出中国文化的价值。
不过,INFP人格类型的人也通常表现出对逻辑推理和协作事务等工作任务的不关心,这可能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面临一些挑战。毕赣在电影行业中的曲折经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
毕赣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家庭,在他17岁时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之后转到电影专业。1995年开始他的电影导演生涯。开始时,他制作的电影并不成功,导致他与电影公司合作解约,而且还辞去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转为从事书法事业。这一转变是毕赣在波折中寻求自我完善和身份建立的体现。
毕赣INFP(毕赣INFP作品主题分析)
毕赣的电影作品是每个INFP都应该关注的个人历程。他的作品揭示了许多INFP特征的细节,如意识形态、社会正义和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的强烈冲动。以下是对毕赣INFP特质的作品主题形式进行分类:
1. 社会批判
毕赣的许多作品都是社会批判的体现。最突出的例子是《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是一个强烈的社会指责,针对人类长期对动物的残忍行为。毕赣作为INFP类型的人,着重强调社会公正和正义感,总希望看到一个更公正、更人性化的社会,这也是他常常选择的电影主题。
2. 分离和孤独
INFP往往有一个特质,即感觉难以被其他人理解。毕赣的电影也相对复杂、富含深意。他的作品有时很难直接传达给观众,因此主角通常会经历孤独和分离。《迷城》中的梦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在新墨西哥州远离城市的荒野上的小镇里,生活在自己梦中的人。对于毕赣来说,内省和分裂都是常见的电影主题。
3. 抽象与符号化
普遍而言,INFP倾向于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毕赣的电影经常体现了这样的特点,阿道夫·雷曼表示《大明宫词》的灯笼、《人山人海》的脚步声、《黑鸟》的女主角等都是象征符号。符号和象征化无疑令观众更广泛地反思,它们提供了对人类的通用见解,又通过艺术形式在专业上推出了一种“元素”的美学体验。
在INFP类型中,毕赣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电影具有极佳的可视化效果和独特的视觉风格,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理想主义和包容性极高的个体特质。通过分析毕赣的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INFP类型人格在电影创作中的独特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