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P人格类型在MBTI中被描述为敏感、理想主义、情感丰富的人,他们通常热爱文艺、音乐、文学、摄影等形式的创作和表达。正因为如此,INFP会被诸如“艺术家”、“诗人”、“哲学家”这样的称号所洒落。
然而,当谈到真实的生活场景,INFP是一个被人们轻视、被排挤于社会边缘的存在。许多INFP甚至在身体和精神上承受着来自社会压力的重压。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现象——INFP鄙视链。
在网络上,输入“INFP 鄙视”一词,便会出现“懒惰无用废物”、“没出息”、“小清新脑残”等搜索词汇。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尽管这些词语似乎有各自不同的意义,但它们都指向INFP鄙视链的底端——描述INFP人格类型为懒惰、无能或没出息的人。
那么,为什么这种鄙视链存在呢?INFP人格类型的特质又是否真的让他们成为社会底层?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INFP鄙视并非是真正针对个体的评价,而是对这种“标签”本身的抨击。即便是那些发表“INFP 小清新脑残”的文章的作者,也确实花费时间在试图理解和阐释INFP这种人格类型。然而,在对INFP的个性品质的了解不足的情况下,按照常理推断,INFP可能会变成社会中被排挤的个体。
考虑到生活中更加直接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INFP人格类型最终沦落到清一色的低端岗位,他们总是成为勉强维持生计的普通人。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当一个INFP走入市场时,他们面对着障碍——社会对于其艺术才能与创造力的鄙视。然而,他们的心向往的艺术却没有产生金钱回报,让他们寸步亦难。
相反地,像INFP之外的一些人格类型,则被赋予了更多社会肯定。比如,虽然ISTJ人格类型平淡无趣、刻板死板,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和家庭存在执着和认真的态度,他们更容易跃升到社会高层。
这样,INFP在问题中的困境就暴露无遗——社会的偏见,阻碍了其使用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保持敏感和同理心,别让预设的品质标签改变你对于一个人格类型完整性的认识。
对于INFP鄙视链,应该以平等和尊重为基本哲学,协助INFP获得平凡人亦能拥有的权利,例如言论自由与创作空间。只有这样,从另一种意义上看,当社会从刚开始就给予人格少数人群(如INFP)更多机会,创造一个公平的独立空间,我们才有可能创造真正社区化、多元发展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