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个广为使用的性格类型测试工具。通过回答一系列问题,测试者会被划分为16个不同的人格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劣势。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人存在某些误解和问题,比如“MBTI测试是科学的吗?”、“不同类型的人真的会有这么大区别吗?”、“我是INTJ,但我感觉自己更像ENTP,这是为什么呢?”等等。本文从“INTJ伪装成ENTP知乎”这一话题入手,探讨了MBTI测试的基本原理、常见误解和正确应对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MBTI测试。
原理简介
MBTI测试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并由美国女性伊莎贝尔·B·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布里格斯·迈尔斯进行改进和推广,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测试者需要根据一系列难度适中的问题,从4个二选一的答案中选择自己最有亲和力的选项,最终会被划分为E(外向)或I(内向)、S(感觉)或N(直觉)、T(思维)或F(情感)、J(判断)或P(感知)四个二元组合的类型之一。
MBTI测试的基本原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由基本的认知、喜好和行为模式等构成的,在不同的环境和任务中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16种人格类型则是基于不同认知方式和优劣势的综合呈现。例如,INTJ型的人认知方式比较独立和理性,但可能会在沟通方面有些缺陷;ENTP型的人则善于创新和变通,但有时会过于爱冒险和风险投资。
误解与应对
1)MBTI测试是科学的吗?
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虽然MBTI测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职业咨询和个人发展等领域,并且有大量的实践验证,但是一些人仍然认为它缺乏实证的科学依据。其实,MBTI测试并不是以硬性证据来证明某条结果是否准确,而是通过借助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和描述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和行为模式,从而使得测试结果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事实和应对现实困境。因此,MBTI测试在评估个体特点和优劣势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运用。
2)不同类型的人真的会有这么大区别吗?
虽然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但是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分类工具,MBTI测试所得到的结果仍然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和可信度。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人格特征,研究者可以发现一些共性和趋势,如某些类型更倾向于在特定的行业或职业中表现出色,或在特定情境下显得更加敏感和易受影响等。当然,人格类型并不是生命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3)我是INTJ,但我感觉自己更像ENTP,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些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与自己预期的不太相符,甚至会觉得自己属于某个不同的类型。这种情况可能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测试过程中的问卷设计和回答方式、测试者对自己特点的理解和反思、测试结果涉及面相对有限等。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多思考和探究自己最真实的性格特点和优劣势,不要被类型标签所束缚。此外,可以通过多方资料咨询或就 MBTI 测试结果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MBTI测试
1)先去除自己的偏见,认真理解性格类型理论的基本原理,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类型特点。
2)不必将测试结果奉为金科玉律,而是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参考,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如何处理个人关系和职业选择等问题。
3)尽量扩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领域,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创造更多机会和可能。
4)积极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发现和尊重不同人格类型的优点和局限。
MBTI测试虽然并不是完美的分类工具,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应用范围。对于想要了解自己性格特点和发展空间的人,可以通过测试结果进一步探究和开发自己的个性优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将测试结果与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结合,避免任何对生活影响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