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基于人类心理学开发的一种性格测量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它通过对个体行为、态度、兴趣、智力等多个方面的调查,将人们的性格划分为16种不同的类型。然而,在这16种类型之中,INFP和INTP两个类型却屡屡成为许多测验者的“指定类型”。
如果在百度下拉搜索词中输入“测MBTI都是INFP”,结果会显示出“怎么办? asmr引起病情、治疗、思维方式”等相关问题的搜索提示;而输入“测MBTI都是INTP”则会显示“超神学霸、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等相关搜索提示。可见,INFP和INTP这两个类型在实际应用中拥有着极高的普及度和认知度。
那么,为何这两种类型的测验结果如此普遍呢?
1. 内向感知思考与外向感性社交的冲突
INFP和INTP两种类型的个体都原本倾向于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善于捕捉到身边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思想的转变。然而,当受到外界干扰和压力时,他们则往往会显得比较脆弱和无法适应。
此外,INFP又是一种十分感性和情感导向的类型,对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追求和理解能力。他们通常有较为明显的精神世界和个人信仰,因此容易沉醉于内心的情感和意境之中。
而INTP则更多地关注于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在尽可能独立和清晰地思考问题后得出自己的。由于其天赋的智力和分析能力,这种类型的个体在科学、技术、哲学等领域上往往能取得异常出色的成就。
2. 测验结果的误判和认知偏差
MBTI测试不是纯客观的测量方法,它需要被测者对自己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判断和态度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义。因此,在测试过程中存在被测者自身认知偏差、对问题的解释不一致等因素,这些都可能导致测验结果的误差和偏颇。
此外,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表现可能并不一致。同样是内向感知思考型人格,但在与亲密的朋友相处时和在职场中的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尽管INFP和INTP可能是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结果,但它们仅代表着一个个体特定时间和情境下的表现。
INFP和INTP两种类型无论是作为相应测试者的主统计类型或辅助类型,都不是绝对的。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环境等多个因素都会影响其性格表现和分类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将MBTI测试结果当作是一个初步的性格描述,而非一成不变的“标签”去理解和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