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P型人是指具有内向、直觉、思考、知觉四种属性的人,适合分析问题、想象未来和探索新领域。但是,他们也常常面临沟通障碍、社交焦虑等问题。那么,从内心深处,这些人如何评价自己呢?
1.自我批评(过于挑剔、犯二、性格冷淡)
在外人看来,INTP型人通常被定义为神秘、机智、聪明人,能够对迷失的人或者复杂的事物提供另一种角度。但是对于自我评价,这些魅力背后也隐藏着种种不足。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个性的挑剔。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复杂又需要高度专业知识的领域中,如果有INTP型人参与其中,可以很快地发现他们的直觉与洞见优秀程度超普通人。但是他们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对初步处理并清理出的数据缺失耐心,只立足于收集数据而极力避免任何可能“干扰”的影响。在调研型的工作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数据获取到数据整合再到数据清理,INTP的个性使他们非常擅长前两步,但是,当进入到对数据的加工利用时,存在明显的“丢失瞬间”的表现(即敏感性极高,面对那些问题起初就鸣警报的事实数据竟然视而不见,宁愿放弃有意义的、具体的、形象的数据来依据自己心里的“据”。这就是道听途说中的“秉公无私”变成了“含冤须滴血”的表现)。此外,也有人会发现自己因为过分理性而失去了分析问题的热情,无法直观地把握问题本质;也有人会觉得自己太过于冷淡,不是特别能关注别人的情绪。
2.内省优势(思考深度、创意出众、进取意识)
有缺点,也有优势。对于INTP型人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带的“牛角问题(也就是著名的“智慧”经验普遍会有很高且单一的战略焦点,Beethoven的音乐,Caravaggio的画作,Mozart的衣着颜色尝试以及他们与人交往时单一的战略执行等)。比起看不见摸不着的“牛”,他们更喜欢处理大量已知的信息,尤其是非结构化的信息。他们在专业领域里通常很有创意,习惯于把事物从不同方向,拥有强烈的关注角度,和优异的关联能力思考问题。更别说,在集中思考后,他们有可能会寻求各种途径去寻找新鲜想法,可见他们对于自由和探索的热爱。
3.沉淀过程(过程繁琐、流程再造)
在一个阴霾的工作场所,人们往往焕发出无穷的存在感,而在INTP占主导地位的工作场合,则往往需要精耕细作—to get to the ground的方式慢慢推进。他们需要比其他类型人多肢体运动、更多静寂、还得有长时间的思考以及创造所需的宁静环境,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体验工作,他们往往需要找到那些让他们感觉身处平静清新空间的方式。至于沉淀过程可能具体指什么?比如说,可能是需要他们进行大量的重复工作,或者需要不断提炼细节毫无停歇地读物,或者是需要去不断地锤炼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实很容易培养出他们的优异能力。
4.社交成长(社交障碍、个性保护)
随和vs故弄玄虚。对于INTP型人来说,恰恰就是很难在社交场合里表现得像个正常人一样,而有些时候并不想做到这一点。有时,他们会更喜欢在精神层面上与人互动,而非在一般意义上与人“互动”。自我批评会让他们无法像外向型人那样发挥光芒,但是这也让他们能够非常自由地思考问题与思考社交场合的情况,万事万物不以常轨出牌的态势,也让他们丝毫不受其他人和现实的限制。
"Too smart and depressed”,美国一位神经病学专家对于贯穿青春时期的他的自白,“我是一个非常聪明但又极度压抑的人,聪明过头所带来的荣耀好处远远不足以弥补这一点上的劣势。我也知道所有的推理、思考坚持乐观的想法来得有多可笑,毕竟在痛苦突袭之时,最难受的感觉就是没有光明的盼头。”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聪明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心理问题的事实。不少人会感到厌烦,无法用风轻云淡的情绪来处理似乎平凡的任务,这也是印证香港作家费城的名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而对于INTP型人来说,可能最让他们难受的就是在满足于深邃理性所带来的荣耀中,同时也会有不断提醒着她们“超越你的深思熟虑,真正身体力行”—这样的心理对立。
例如,"意义”这个东西,就有时可能会揪出INTP的根,让他陷入人生迷茫和logic不符的特想模式——“优秀而无趣,背负天赋和压力”。此时,比起在写作等领域得到表扬的他们,反而更容易陷入抑郁的境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